婚戀話題是永恒的話題,前有熱鬧非凡的相親圣地天河公園,后有單身經濟蓬勃的新聞、越來越低的結婚人數。

“不結婚的人,老了很凄涼?”百年前的廣東女性已給出答案
“不結婚的人,老了很凄涼?”百年前的廣東女性已給出答案

▲天河公園,圖源新浪財經

究竟“不結婚”的未來到底會是怎樣,選擇不結婚的人是不是異類?

其實,早在一百多年前,清末民初時,廣東就有這樣一群獨立自由、一輩子不結婚的女子。不結婚,并不是現(xiàn)代人才想到的新奇選擇,不獨屬于21世紀。

01

用終生抗爭,成為自由的自梳女

“一梳福,二梳壽,三梳自在,四梳清白,五梳堅心,六梳無穿無爛,七梳一帆風水,八梳金蘭姐妹相愛,九梳九九歸一,十梳終身不嫁?!币晃淮虬缯麧嵉摹⑸陨夏昙o的阿姨為一位年輕女孩梳頭,并念念有詞。

“不結婚的人,老了很凄涼?”百年前的廣東女性已給出答案

??

▲圖源水印

動作看著像大妗姐給準備出嫁的女孩梳頭,但恰好相反。這位姑娘在完成這個儀式后,再也不會結婚了——她完成了自梳女的儀式。

自梳女,是指一群把頭發(fā)像已婚婦女般盤起,以示終身不嫁的女性。在過去,未婚女子都會留長辮子掛在背后,在結婚時才會挽成發(fā)髻。

“不結婚的人,老了很凄涼?”百年前的廣東女性已給出答案

在清末民初的廣東,特別是順德一帶,桑蠶養(yǎng)殖行業(yè)發(fā)達,女性逐漸能通過種桑養(yǎng)蠶、繅絲獲得經濟來源。不但能養(yǎng)活自己,這些女工還能養(yǎng)活一大家子。

一直以來女性受限嚴苛的傳統(tǒng)禮法,出嫁猶如坐牢。不僅需要照顧所有人的日常起居,還得受氣、受虐待。甚至有一首在當時非常流行的童謠:

 

雞公仔,尾彎彎,做人新抱甚艱難!早早起身都話晏,眼淚唔干入下間,下間有個冬瓜仔,問安人老爺煮定蒸;安人又話煮,老爺又話蒸,蒸蒸煮煮唔中安人老爺意,大揸揦鹽又話咸,手甲挑鹽又話淡,三朝打爛三條夾木棍,四朝跪爛四條裙!咁好花裙俾你跪爛,咁好石頭俾你跪崩!橫又難,直又難,不如苦命落陰間!人話陰間條路好,我話陰間條路好艱難!

更何況在“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”的背景下,她們沒有自主選擇權,盲婚啞嫁連對方多少歲、長什么樣、有無患疾都不知道,哪怕所遇非人都無法離開,未婚女性自然對婚姻心生恐懼。

在經濟和思想條件支撐下,廣東地區(qū)的自梳女越來越多,1860-1929是廣東繅絲業(yè)發(fā)展的頂峰時期,也是珠三角的自梳習俗最為盛行時期。

“不結婚的人,老了很凄涼?”百年前的廣東女性已給出答案

成為自梳女的理由各式各樣,不僅僅是恐懼婚姻,有的是家中貧寒不得已梳起打工,有的是父母不愿意家中缺少勞動力逼迫其梳起,有的是沒有看中的男方,甚至一些富人家庭因為疼愛女兒,擔心其結婚后受苦便支持梳起……

到后來,據時人鄔慶時的記錄,在1908年前后,番禺南村數千年名婦女中,出嫁的只有幾個人。1909年甚至無一人出嫁,全部梳起。民國初年的廣東民政司長黎國廉的胞妹也是自梳女。

“不結婚的人,老了很凄涼?”百年前的廣東女性已給出答案

▲圖源水印

自梳女終身不嫁,沒有后代,死后父母親人也不能為她們收尸,因此這些女性聚在一起生活,湊錢一起建屋買樓共同居住,就是旁人常說的“姑婆屋”。不僅在平時有個照應,也不用擔心無聊。

“不結婚的人,老了很凄涼?”百年前的廣東女性已給出答案

▲位于順德均安的姑婆屋,圖源水印

為了使彼此的關系更加緊密,她們還會義結金蘭,成為比有血緣關系更親的親人。

還有一種叫“契相知”的關系,類似現(xiàn)在的同性情侶關系,清朝曾蘇紹的《順德竹枝詞》里曾提及過“綺羅叢里契相知,姤合居然伉儷隨”。

也因為沒有后代,自梳女還會收女徒弟。當然不是傳授技藝的師徒關系,更多是相互扶持的關系,像收養(yǎng)女兒一般。不過,徒弟也得是自梳女,要對師傅要盡孝道,病榻前照顧,死后送終,一旦結成師徒關系,一輩子不能反悔。

自梳女豐厚的遺產也自然只能由徒弟或金蘭姐妹繼承。

在這種互幫互助模式下,雖然原生家庭的貧苦,但她們自食其力、姐妹友愛,自由自在得令人快樂。有位自梳女婆婆在采訪時說:“自由如小鳥,喜歡飛到哪兒都可以?!蹦樕闲腋5男θ葑屓藙尤?。

“不結婚的人,老了很凄涼?”百年前的廣東女性已給出答案

▲圖源鏗鏘集

02

出國,成為闖世界的媽姐

以紡織為生的自梳女,在絲綢業(yè)式微的30年代,不得不尋找新工作,前往香港和南洋做“住家工”,也就是女傭。這群女傭被叫做“媽姐”,因為“媽姐”在順德話里就是“自梳女”的意思。

媽姐又分成6種,“近身”、“湊仔”、“煮飯”、“打雜”、“一腳踢” 、“住家妹”等級和薪酬依次降低。“近身”和陪嫁傭人差不多,會跟出跟入,需要主人家很信任才可以。

“不結婚的人,老了很凄涼?”百年前的廣東女性已給出答案

▲圖源一條

雖然不是所有媽姐都來自順德,但順德媽姐確實是最常見以及地位和薪酬最高。因為順德媽姐很多做飯吃,廚藝很好,畢竟“廚出鳳城”其次自梳女都很講究儀容整潔,穿著白衣黑褲,梳著一條一絲不茍的長辮子,斯文有禮,哪怕外出也不丟臉。

就如電影《桃姐》中,媽姐桃姐不僅穿著得體,很會做美食,對雇主一家忠心耿耿,分寸得當。

“不結婚的人,老了很凄涼?”百年前的廣東女性已給出答案

“不結婚的人,老了很凄涼?”百年前的廣東女性已給出答案
“不結婚的人,老了很凄涼?”百年前的廣東女性已給出答案

▲截取自《桃姐》

媽姐和雇主一家感情往往很親密,特別是從小湊大的后N代,簡直親如母子。在《最後一代自梳女》的采訪里,少爺唐景鋒覺得媽姐顏姐是他的第三個祖母,是他除了親人外最愛的人之一。

“不結婚的人,老了很凄涼?”百年前的廣東女性已給出答案

▲圖源一條

雇主一家不僅會獎勵媽姐休假看戲,還會在媽姐退休后時常探望,并帶上很多禮物。

媽姐還有一個神奇的花名“土鯪魚”。因為“土鯪魚”都是獨身一條,還是順德一道名菜“煎釀土鯪魚”,和順德媽姐很類似。

60年代后,媽姐逐漸變少。一方面香港工業(yè)化崛起,女性更傾向做電子業(yè)一類的女工,也不愿意做低三下四的傭人。而還在做媽姐的人因為行業(yè)人員變少,開始要求提高人工和福利,雇主望而卻步。適時,菲傭開始輸入香港,價格便宜非常多,因此很多家庭轉向聘請外傭。

更不用說,在婚姻改革和經濟發(fā)展后,珠三角的女性不再忍受盲婚盲嫁,自梳女也沒有存在的必要,媽姐絕跡也是自然而然的。

03

不婚族的未來會是怎樣的?

一直以來,“單身”這個話題是年輕人和老一輩相對立的觀點,年輕人覺得單身、不結婚很自在“填飽一人,全家無憂”;而老一輩則說,沒有另一半、沒有子女,老了以后就沒人照顧很凄涼

那么,不婚族是否就會落得孤獨潦倒的下場呢?

在看過眾多自梳女的采訪后,她們每個人的回答都有點不一樣,但可以說有錢有積蓄的單身老年生活沒有他們想象的慘。

你問我睇咗其他人兒孫滿堂咩感覺,羨慕肯定嘅。但系做自梳女喺我嗰陣最好嘅選擇?!?strong style="box-sizing: border-box;">一位現(xiàn)在還在冰玉堂的自梳女嫲嫲說道。

“不結婚的人,老了很凄涼?”百年前的廣東女性已給出答案

▲圖源水印

而在香港的自梳女顏姐則始終認為:做自梳女唔后悔,都系覺得唔結婚生活更輕松自由。

“不結婚的人,老了很凄涼?”百年前的廣東女性已給出答案

▲圖源一條

更有嫲嫲笑著講:“想去邊就去邊,邊到寂寞??!”

“不結婚的人,老了很凄涼?”百年前的廣東女性已給出答案

▲1984年《自梳女》紀錄片,圖源水印

自梳女這個群體,雖然沒有后代親自照顧,但因為勤勤懇懇,大多都擁有相當的積蓄,她們能夠通過金錢解決養(yǎng)老問題。

現(xiàn)在,媽姐最年輕的也都90多歲了,這群女性可以說是“單身主義”的先鋒。她們獨立、勤奮,同時也是自由而勇敢的。在那個封建的時代里,勇于挑戰(zhàn)禮法權威“大逆不道”,敢賭上半生去做出追尋自由的選擇,不可謂是生活中的英雄。

21世紀的今天,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已經發(fā)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,想要自由過一世,不需要再以極端的方式實現(xiàn)。

無論如何,無論男性或女性、選不選擇結婚,都需要被尊重。

參考文獻:

【1】封建制度下的“自梳女”:洞房時穿上連體衣服,手中拿著一把剪刀 . 野史日記

【2】紀實影像|最后的自梳女:追求自由,終生不嫁 . 梨視頻

【3】從“繅絲女”到“順德媽姐”── 一個式微女性行業(yè)的社會分析

【4】她終身未嫁,在我家做了近40年保姆,中國最后一代自梳女88歲了 . 一條

【5】1991年新加坡紀錄片《自梳女》

【6】香港衛(wèi)視1984年《自梳女》紀錄片

【7試論廣州地區(qū)的自梳習俗及其在近代的表現(xiàn) . 楊秋

各位自己友,

你們覺得不婚族的未來會怎樣?

歡迎大家在評論分享自己的觀點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