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:從“一騎紅塵妃子笑”到“日啖荔枝三百顆”,追蹤古代荔枝的權(quán)力與人情……

今年,嶺南荔枝大豐收,不少地方一斤只要五塊錢,人人都能實現(xiàn)“荔枝自由”。但在古代,荔枝不僅是水果,更是權(quán)力的象征、情感的投射。

今日,我們從杜牧的“一騎紅塵妃子笑,無人知是荔枝來”以及蘇東坡的“日啖荔枝三百顆,不辭長作嶺南人”這兩句廣為人知的詩句出發(fā),看看古人為了吃荔枝付出了怎樣的代價,又留下了什么樣的文化印記。

▲點擊收看視頻

唐朝時候,楊貴妃非常喜歡吃荔枝。可荔枝一摘下來就容易變味,要在三天之內(nèi)送到她嘴里才算新鮮。唐玄宗不惜動用整個國家的驛傳系統(tǒng),開通了一條專門為貴妃服務(wù)的“快遞專線”。

這不是普通人能想象的派送,而是一整套國家級別的物流體系,每二十里換一次人,每六十里換一匹馬,晝夜不停,翻山越嶺直奔長安。為了博妃子一笑,有時甚至要付出幾百匹馬死在途中這樣的代價。杜牧的那句“一騎紅塵妃子笑”,聽起來浪漫,實則暗藏諷刺。

楊貴妃唔食廣東荔枝?蘇東坡聽唔明廣東話?

▲圖源網(wǎng)絡(luò)

很多人以為,楊貴妃吃的荔枝都是從嶺南送來的。但根據(jù)近年來考古與文獻的交叉研究,很有可能的來源,其實是今天的重慶涪陵、四川瀘州、達州一帶。這些地方在今天屬于西南內(nèi)陸,但在唐代,卻是荔枝的重要產(chǎn)區(qū)之一。

這并不是訛傳,而是與當(dāng)時的氣候條件有關(guān)。唐代中期正處于“隋唐暖期”——這是指公元7至9世紀(jì)間全球氣候階段性轉(zhuǎn)暖的時期,比今天的年平均氣溫高出一到兩攝氏度。

楊貴妃唔食廣東荔枝?蘇東坡聽唔明廣東話?

▲圖源網(wǎng)絡(luò)

這種氣候條件使荔枝種植的北界可以大幅度北移,不只是嶺南,四川盆地、陜南漢中盆地乃至巴山以南的低海拔地區(qū),也都能成功栽種荔枝。這些在《華陽國志》《蜀中廣記》《新唐書》等古籍中都有所記載。

當(dāng)時的運輸技術(shù)也堪稱古代“冷鏈”:將帶枝葉的新鮮荔枝裝進竹筒,用蜂蠟封口,再以濕苔草包裹保濕,盡可能保持荔枝的新鮮與色香味。據(jù)說在濕潤陰涼的環(huán)境下,這種方法可以維持三至五天的新鮮度。這種技術(shù)雖然沒有冰柜和空調(diào),但原理上與現(xiàn)代冷鏈運輸異曲同工。

楊貴妃唔食廣東荔枝?蘇東坡聽唔明廣東話?

時光來到兩百多年后的宋朝,被貶到嶺南的蘇東坡,也寫了一句讓后人津津樂道的詩:“日啖荔枝三百顆,不辭長作嶺南人?!边@句詩正出自他被貶至惠州的第三年。

當(dāng)時的他,人生已經(jīng)跌入谷底,政治上屢遭打擊,身體也每況愈下。但在嶺南這片原本被視為“瘴癘蠻荒之地”的地方,他卻慢慢放下了怨恨與掙扎,開始真心欣賞眼前的山水與人情。而嶺南盛產(chǎn)的荔枝,正是讓他重拾生活趣味的重要“慰藉”。

楊貴妃唔食廣東荔枝?蘇東坡聽唔明廣東話?

▲圖源網(wǎng)絡(luò)

與楊貴妃吃的千里貢果不同,蘇東坡吃的荔枝,是地地道道的本地水果。他在惠州西湖附近、羅浮山下親自游歷過荔枝園,吃的是“朝采午食”的鮮果。據(jù)說,當(dāng)?shù)剞r(nóng)人常把荔枝種在通風(fēng)避雨、光照充足的山坳中,果實大而核小,脆爽清甜。

蘇東坡一吃就上癮,甚至在書信中自嘲說:“前日食荔枝太多,痔疾大發(fā),幾不能起?!?/strong>

楊貴妃唔食廣東荔枝?蘇東坡聽唔明廣東話?

▲圖源網(wǎng)絡(luò)

當(dāng)然,三百顆這個數(shù)字未必是實數(shù)。宋人詩文常以“三百”、“千里”這種虛數(shù)表達極多極強的情感。

但也有一種民間說法頗具趣味:有觀點認(rèn)為,“日啖荔枝三百顆”其實源于蘇東坡聽錯了粵人說話——原句是“一啖荔枝三把火”,意思是荔枝性熱、容易上火。蘇軾初到嶺南,語言不通,把“啖”與“日啖”,“三把火”誤作“三百顆”,結(jié)果誤打誤撞寫成了千古名句。

當(dāng)然這只是趣談,并無實據(jù)。從歷史學(xué)角度來看,這句詩寫于宋代惠州時期,是蘇軾親筆詩稿中的原文,不存在后人附會的誤傳問題;而從語言學(xué)角度出發(fā),北宋時的粵語與今天相比尚未定型,且“一啖三把火”在音韻上與“日啖三百顆”并無混淆空間,因此“聽錯”一說更像是后人玩笑性質(zhì)的解釋。

楊貴妃唔食廣東荔枝?蘇東坡聽唔明廣東話?

▲圖源網(wǎng)絡(luò)

一邊是楊貴妃的“荔枝專線”,一邊是蘇東坡的“本地直采”。一個象征宮廷的奢華與欲望,一個承載嶺南的土地與人情。如果說杜牧寫的是“權(quán)力之果”,那蘇軾寫的,就是“土地之禮”。而你最喜歡吃哪一種荔枝呢?歡迎在評論區(qū)留言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