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:一邊是騎手停車難的一肚苦水,一邊是路人被擠占通道的怒火中燒,“你要方便”與“我想通行”的矛盾,在城市各個角落悄然上演……
?“買電雞是為了方便省事,結果每天最煩的,就是找車位!”“你們騎電雞的是方便了,但其他人呢?地鐵口都快被你們電雞大軍圍成迷宮了!”廣州人,有多離不開電動自行車,就有多逃不開“停車難、停車亂”的煩惱。“你要方便”與“我想通行”的矛盾,也在城市每個角落悄然上演,一邊是騎手停車難的一肚苦水,一邊是路人被擠占通道的怒火中燒。
除了“橫沖直撞”的駕駛亂象,停放亂象同樣已經(jīng)成為廣州“電雞”治理的一大難題……
在廣州,“電雞”亂停亂放的現(xiàn)象隨處可見。最典型的,就是地鐵口的“電雞圍城”。以客村站、萬勝圍站、同和站、番禺廣場站為例,早晚高峰時段,不少市民一到站就把“電雞”停在靠近地鐵出口的地方,導致人行道、盲道都被“電雞”包圍,通行空間被大大壓縮。
電動自行車騎手劉小姐表示:“我平時都是騎電雞去換乘地鐵,又省錢又省時間,不過想停個好位置不容易,晚一點來根本沒有空位,最煩的就是車擠車,有時得先把別人的車一輛輛挪出來,才能把自己的車塞進去。晚上下班回來后取車也一樣,車被夾在中間,左右都是貼得死死的。”
然而,不少市民也在網(wǎng)上吐槽:“每次經(jīng)過地鐵口都只能側身擠過,有時還要‘鉆車縫’才能走得出去,常常被電雞的倒后鏡打到手。”“普通人難走,拉行李箱的人更難走,坐輪椅的殘疾人和盲人就更別說了,盲道都被大片阻斷了?!?/section>
“電雞堵在地鐵口安全隱患不小,這里沒人看管,如果出現(xiàn)火災,成片電動單車燒起來,很危險!”還有網(wǎng)友指出:“地鐵站旁邊的公交站臺,一樣被電雞圍得嚴嚴實實,有時等公交車、上下公交都沒有多少空位?!?/section>
除此之外,有的“電雞”甚至直接占領機動車道。在荔灣區(qū)的地鐵坑口站附近,就有“電雞”騎手越過馬路黃線,將電動自行車停放在馬路上,導致小汽車、公交車通行變得困難。
無論是對“電雞”騎手,還是路人市民、汽車司機來說,這樣的停放情況無疑已經(jīng)成為了新的“城市病”。
放眼現(xiàn)在的廣州城,可謂是電雞太多,人太密集。根據(jù)《2024年廣州市交通發(fā)展年度報告》,截至2024年底,電動自行車的累計上牌總量576萬輛,而且還在以每天約4000輛的速度持續(xù)增長。全市74%家庭擁有電動自行車,其中近三成擁有兩輛及以上。電動自行車日均騎行量達到903萬人次。然而與之不匹配的,是相對滯后的停放基礎設施。據(jù)統(tǒng)計,廣州雖然在主次干路上鋪設了近2900公里的非機動車道,并設立了約70萬輛的非機動車停放容量,但對比龐大的“電雞”數(shù)量,顯然是杯水車薪。況且70萬的停放容量中,還要給共享單車“分一杯羹”。
特別是在地鐵站、高密度住宅區(qū)、商圈等人流集中區(qū)域,例如據(jù)地鐵公司統(tǒng)計,地鐵同和站每天通行量就達到12萬人次?!皵?shù)以萬計的人口 幾千輛電動自行車”的流量,讓本就不寬敞的公共空間不堪重負。廣州市政協(xié)委員、廣州市城市規(guī)劃協(xié)會監(jiān)事譚國戩指出:“在地鐵站設計規(guī)劃時并沒有預見到電動自行車使用的數(shù)量迅速增長,地鐵站附近停放電動自行車空間有限,導致亂停放、占用道路等情況發(fā)生?!?/section>
不同于機動車,城市中隨處可見汽車停車場、劃線車位,走得順、停得下,“電雞”停放空間供給不足,凸顯了一個關鍵問題:城市規(guī)劃中,非機動車的“路權”和“位權”往往被忽視。
雖然電動自行車亂停放現(xiàn)象令人頭疼,但由于停放需求真切存在,不能因為一時難管就“一禁了之”,所以廣州不少地方,近年開始設立“電雞”集中停車場。部分地鐵站則巧妙利用了橋下空間。例如赤崗地鐵站和新造地鐵站,利用橋下空間開辟電動自行車停放點,并配有充電樁、攝像監(jiān)控,日常也有街道或交警人員對車輛進行整理、有序擺放。
還有部分地鐵站利用周邊停車場探索收費停放。例如在菊樹站地鐵站,周邊空間有限,但有運營方在約200米外設置小型收費停車場,提供遮雨棚和充電樁,以每次2元的收費模式運營;柯木塱地鐵站C口附近,電動自行車在停車場里停放及充電收費30元/月;滘口地鐵站周邊也曾推出付費停放站點,收費3元/次。
對此,“電雞”騎手有贊有彈。有駕駛者覺得:“夏天有遮雨,又有充電,還有專人管理,每天花幾塊錢還算合情合理?!辈贿^,也有駕駛者認為:“電雞停放收費,不像汽車停放收費那么規(guī)范,定價具有隨意性,有的停車場收2元一次,按次數(shù)算太死板?!?/section>
除此之外,還有市民擔心,很多“電雞”停車場位置離地鐵口較遠,為了圖方便,依然有人選擇“近距離”亂停。比如地鐵黃村站周邊,劃定了免費停車區(qū)域,距離地鐵出口約100米,但很多人為了節(jié)省時間精力,依舊選擇將車輛停在地鐵站旁。若沒有足夠引導,很難改變亂停習慣。
更值得注意的問題是——市區(qū)大多數(shù)地鐵站周邊根本沒有多余空地,能建起免費或收費停車場,這難以在所有站點復制推廣。
“電雞”停車場在部分站點能“救急”,但要覆蓋全廣州,需要因地制宜——考慮空間、成本、引導模式和收費機制的多重平衡,才能真正讓騎手們既有位停又愿意停。首先,廣州中心城區(qū)寸土寸金,要新增“電雞”車位,必須善于挖掘“城市邊角料”。例如高架橋下、老舊小區(qū)邊緣地帶、閑置綠化隔離帶、拆遷空地等,都可改造為非機動車集中停放區(qū)。
更進一步,官方可以利用新技術,探索停放新模式。例如深圳南山區(qū)推出“電單車立體停車庫”試點——兩層結構停車庫,上層電動垂直升降、下層手動平移,每個車位帶充電插座。市民只需掃碼或小程序操作,就能一鍵存取與充電,且配備防墜落、溫感報警等安全設施,大大節(jié)省地面空間、提升管理效率和安全性。
其次,要強化地鐵站設計的“留位意識”。回顧廣州近年來的地鐵站建設,不少站點由于早期缺乏對“電雞”發(fā)展的前瞻考慮,造成如今停車位難以追加。今后的新建地鐵站、換乘樞紐,應把非機動車停放空間納入規(guī)劃,避免“事后找位”的尷尬。
最后,治理“電雞”停放問題,可由交通部門牽頭,聯(lián)合地鐵、城管、交警、街道社區(qū),制定統(tǒng)一的電動自行車停車規(guī)劃與管理機制——比如逐步推動電動自行車有償停車機制,建立合理的收費體系;又比如加強公眾引導與志愿勸導,對于無序停放者,可通過電子抓拍、扣分等方式加大處罰力度。
“電雞”停放亂象,反映的正是城市發(fā)展的“成長煩惱”。只有真正把“人”、“車”、“路”的關系理順了,廣州這座城市,才能更有秩序與溫度。
各位自己友,
你對“電雞”停車難、停車亂現(xiàn)象有何體會與建議?
歡迎在評論區(qū)留言!
原創(chuàng)文章,作者:Bunny,如若轉載,請注明出處:《“電雞”圍堵地鐵口,大家都無路可走?》http://www.csd7.cn/neighbor/145745.html
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