廣東傳媒的先驅

? ? ? ?回顧近百余年來社會的嬗變,一切是從知識的傳播開始的。鴉片戰(zhàn)爭后,中國被“山呼海嘯,西潮東卷”的世界大勢所迫,不得不走上現(xiàn)代化之路??v觀其過程,始終與“西學東漸”相伴。其結果也不限于生產方式和工藝技術的轉變,更重要的是社會關系、制度體系,乃至價值系統(tǒng)的轉變,是整個文明結構的轉型。書籍、報紙、雜志這些傳播媒體,在現(xiàn)代化變遷的大潮中,發(fā)揮了功不可沒的作用。

? ? ? ?廣東是中國近代傳媒的發(fā)祥地。中國報業(yè)之父梁發(fā)是廣東佛山高明人。他出身于一個貧寒家庭,只讀過四年私塾,便到廣州學畫工和木版印刷,后來出洋到爪哇國謀生,受洗加入了基督教,更成為第一位華人傳教士。1816年8月,梁發(fā)和由英國傳教士米憐合作編寫,并親自刻板印刷的《察世俗每月統(tǒng)紀傳》(月刊),在馬六甲創(chuàng)刊。

文章均得江山助:廣州的文學與傳媒黃金歲月

? ? ? ?這是一個劃時代的事件,世界歷史上第一份中文期刊誕生了。每期只有七頁,約2000字,發(fā)行量初為500多冊,后增至2000冊,共辦了七年。除了在南洋發(fā)行以外,還銷往廣州、澳門等地,內容是以宣傳宗教教義為主,每期還有一些儒道格言,并涉獵世界各國情況、科學文化知識和工業(yè)技術。文章體裁多種多樣,短論、論語式的對話、筆記、小品文、故事、詩歌、格言警句等兼?zhèn)?。馬來西亞官方出版的《華人志》,把梁發(fā)尊為首位“華人記者”,并肯定他們的報紙是“中西文化交流的中轉站”。

? ? ? ?1832年,梁發(fā)在家鄉(xiāng)刊印宗教小冊子,被官府拘捕,獲釋后返回爪哇。清道光十九年(1839),梁發(fā)再次回到廣東。這時,由他刊行的九卷《勸世良言》已在廣州等地流傳。清道光十六年(1836),在廣州參加童試的洪秀全,偶然得了一本《勸世良言》,從此改變了他的一生,后來創(chuàng)立了拜上帝教,并于清咸豐元年(1851)在廣西發(fā)起長達14年的太平天囯運動。作為報業(yè)之父的梁發(fā),大概也沒有想到,傳媒的力量竟可以如此巨大。

? ? ? ?第一份在中國境內出版的中文報刊,也是在廣州創(chuàng)刊的。清道光十三年(1833),一位外國人在廣州創(chuàng)辦的《東西洋考每月統(tǒng)紀傳》(月刊),每期只有十幾頁,楷書木刻,線裝,內容包括宗教、政治、經濟、科學文化知識、新聞與雜俎等。

? ? ? ?清光緒十年(1884),廣東第一份由中國人主編的報紙《述報》正式問世。該報由廣州多寶大街海墨樓石印書局印刷發(fā)行,是中國最早的石印報紙。每日出版,逢十??蝗眨拈_四版,內容有新聞、評論、譯稿和轉載。出版一年后停刊。

文章均得江山助:廣州的文學與傳媒黃金歲月

文章均得江山助:廣州的文學與傳媒黃金歲月

? ? ? 清光緒十二年(1886),廣州創(chuàng)辦了日報《廣報》,創(chuàng)辦人鄺其照。這是中國辦日報的先導,與漢口的《昭文新報》、上海的《匯報》同為最具影響力的近代日報。清光緒十七年(1891)《廣報》因言論觸及兩廣總督李瀚章,被當局查封,改名為《中西日報》出版后,因刊登義和拳消息,又被第二次查封。鄺其照將報紙改名為《越嶠紀聞》,繼續(xù)出版,不久又停了。而《博文報》僅僅因為轉載了一篇文章,說慈禧太后“唇厚口大”,就被廣東巡撫德壽勒令停刊。但一雞死,百雞鳴。官府的高壓政策,并不能阻止報業(yè)的發(fā)展。

? ? ? 清光緒二十六年(1900)創(chuàng)刊的《商務日報》,首創(chuàng)以小說形式寫新聞,巧妙地避開官方檢查;報界大受鼓舞,清光緒二十八年(1902)創(chuàng)辦的《亞洲日報》和《開智日報》,成為革命黨的公開論壇;清光緒二十九年(1903)創(chuàng)辦的《時敏報》,大膽記述了太平天囯事件;另外還有一些周報、三日刊、畫報和小報,亦陸續(xù)登場,大吹大擂。

? ? ? ?由于清末廢除科舉,大批讀書人仕途無望,轉而投身報界。報業(yè)的繁榮,締造了一大批新型的知識分子群體;為其后的立憲運動、保路運動、辛亥革命,打造了最重要的思想輿論工具;也為民國成立后一系列的價值重建運動,奠定了基礎。這種繁榮局面,一直持續(xù)到1918年前后的新文化運動,高潮疊涌。傳媒的開放程度,成為社會文明程度的主要指標之一。

新文化運動一馬當先

? ? ? 從辛亥革命至“五四運動”,中國基本上處于一個政治權威的真空期?;实鄞虻沽耍瑐鹘y(tǒng)的倫理道德、綱常秩序、價值信仰,一旦失去皇權的靠山,便再沒有了往日的威懾力。臺上幕啟幕落,燈暗轉場,忙著更換布景,而幕前的觀眾,卻已經群情洶涌了。思想的自由度、學術的自由度,空前大增?!盀樽鎳煨挛膶W”,是那個時代響遏行云的口號。

? ? ? ?廣東文學一向以雄渾大氣著稱。新文化運動后,南方彌漫著紅色革命的氣氛,工人、農民和革命軍人,成為舞臺主角。在大動蕩的年代,廣東崛起以歐陽山、草明、蕭殷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作家,他們的目光與筆觸,開始轉向普羅大眾,當時以《廣州文藝》周刊為旗幟,發(fā)表了一系列粵語小說,從而揭開嶺南文學的新一頁。

? ? ? ?關于嶺南文學的內涵,多年來已迭經爭論。有人說是海洋文學,有人說是市井文學,有人說是水鄉(xiāng)文學,也有人說是都市化文學。無論如何定義,但有一點可以肯定,經過了“左聯(lián)”時代“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”洗禮之后,以南方城鄉(xiāng)下層民眾的生活為題材的文學,漸漸成為廣東文學主流。嶺南特有的鄉(xiāng)土味、市井味和濃郁的風土人情,是其重要表象。及至1960年代前后,隨著歐陽山《三家巷》、黃谷柳《蝦球傳》、陳殘云《香飄四季》、吳有恒《山鄉(xiāng)風云錄》等長篇小說相繼問世,這類型的文學,從形式到內容,均日臻成熟。

搭起文學大舞臺

? ? ? ?在經歷了十年文革之后,1979年,冰封的大地開始解凍,許多已經停辦的報紙雜志,紛紛復刊;廣東中青年作家所寫的短篇小說《我應該怎么辦?》和《在小河那邊》,風行天下,掀開了傷痕文學的一頁。眾多受到批判的作家和作品,重現(xiàn)在文藝刊物上。歐陽山開始續(xù)寫他的長篇小說《一代風流》;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秦牧的童話故事集《巨手》和散文集《長街燈語》;吳有恒的小說《濱海傳》,也脫稿付梓了,他所倡議的“嶺南文派”,在廣東文壇上,呼之欲出。

文章均得江山助:廣州的文學與傳媒黃金歲月

文章均得江山助:廣州的文學與傳媒黃金歲月

? ? ? ?瀏覽一下當年的媒體,處處春潮涌動,讓人情緒亢奮。意識流小說、朦朧詩的爭論沸反盈天。老作家們的作品,政治熱情充沛,直抒胸懷,載道言志,義典則弘。新一代作家則以一種激進的姿態(tài),抵抗著“泛政治主義”強加給他們的意義與責任,他們更關注作品本身的解讀方式。

? ? ? ?想當年,我自己也寫小說,從1981年在《花城》發(fā)表第一篇小說《賣假藥的老頭》開始,一發(fā)不可收拾,《投影》《環(huán)食》《空城》《大都市綜合癥》《一九九九零七個月的怪胎》《女巫之歌》……直到1996年我在《花城》發(fā)表最后一篇小說《垃圾成山的日子》,始于《花城》,終于《花城》,我走的便是一條與傳統(tǒng)小說完全不同的路子。

? ? ? ?圍繞著“現(xiàn)代派文學”的辯論方興未艾,報告文學又隨踵而起,卷起了一股新的文學浪潮,內容大都反映改革先行者們的奮斗史。《熱血男兒》《招商集團》《貓耳洞與摩天樓》《中國高第街》《中國鐵路協(xié)奏曲》等報告文學,立意高遠,文筆酣暢,氣勢磅礴,顯示了這批作家對社會責任、歷史責任、道德責任的一種崇高承擔。

文章均得江山助:廣州的文學與傳媒黃金歲月

文章均得江山助:廣州的文學與傳媒黃金歲月

? ? ? ?廣東作協(xié)的文學刊物《作品》發(fā)行量曾高達到60萬份,對后來許多文學雜志來說,這簡直是一個不可思議的數(shù)字;許多文革前的小說重新出版,新華書店出現(xiàn)爭購文學書籍的人龍。就作家的社會地位而言,這是他們的黃金時代?!痘ǔ恰贰峨S筆》等雜志在文學青年和知識分子當中,大受歡迎;花城出版社在1980年代出版的港臺小說,不問作者是誰,也不問是武俠小說,還是虛幻、感傷、濫情的愛情故事,一印就幾十萬冊,還要一再加印。人們像得了饑渴癥似的,幾乎毫無選擇地吞咽著從四面八方涌來的各種信息。

? ? ? ?廣州的出版社獲得迅猛發(fā)展,一家變兩家,兩家變四家。在原來的廣東人民出版社之外,又先后成立了花城出版社、廣東教育出版社、嶺南美術出版社、新世紀出版社。高教系統(tǒng)的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、中山大學、華南理工大學和暨南大學的出版社,都相繼成立,各立門庭。

報業(yè)百花齊放

? ? ? ?繼出版業(yè)復蘇之后,報業(yè)也開始了歷史性的破冰。1978年,廣東省只有11種公開發(fā)行的報紙,對于一個有幾千萬人口的大省來說,這是個少得可憐的數(shù)目。隨著一個新啟蒙運動洶涌而來,傳媒的發(fā)展也一日千里,令人目不暇給。書報攤上的新面孔愈來愈多,《現(xiàn)代人報》《沿海大文化報》《亞太經濟時報》《信息時報》《粵港信息報》《華夏詩報》《風流人物報》《舞臺與銀幕》《足球》《花鳥世界報》,五光十色,熱鬧非常。

文章均得江山助:廣州的文學與傳媒黃金歲月

? ? ? ?1997年,廣東省公開發(fā)行的報紙已有130多種,較1978年增長了12倍。然后發(fā)展勢頭略為放緩,到2002年底,盡管廣東人口在不斷增加,但報紙仍然保持在172種上下。2003年報業(yè)整頓,停掉了51種報刊,其中有28家縣市級報紙停辦,但即使如此,廣東的報紙數(shù)量、發(fā)行量和總印張數(shù),還是雄踞于除中央報紙以外的全國各省市之首。

? ? ? ?說起廣東報業(yè),不能不說到的南方日報、羊城晚報、廣州日報是坐鎮(zhèn)廣州的三大報業(yè)集團。它們旗下的《南方日報》《南方都市報》《南方周末》《羊城晚報》《新快報》《廣州日報》等,一直是全國報紙改革的先驅,無論在監(jiān)測社會環(huán)境,協(xié)調社會關系,還是傳承文化、提供娛樂方面,都作了許多意義非凡的探索。以“高度決定影響力”的《南方周末》在發(fā)揮輿論監(jiān)督方面,不僅在廣東,而且在全國,都擁有相當高的清譽,被視為新聞媒體輿論監(jiān)督的一面旗幟。

? ? ? ?廣東報紙在新聞報道的手法、版面設計等方面的創(chuàng)新,也往往成為全國其他報紙爭相模仿的對象。例如利用報眉作重點導讀;突破“天線”、“地線”,使左右版線變得更加生動豐富;采用漫畫配新聞,令讀者喜聞樂見;進行整版的內容策劃;報紙雜志化;吸收電子媒介的一些傳播元素,強化報紙視覺效果等等,一個個新鮮的點子,從廣東報人靈活的腦子里,源源不斷地冒出來。

? ? ? ?“每天和太陽一起升起”的《廣州日報》,1987年在全國地方報紙中,率先實行擴版,從原來的對開四版,擴為對開八版。這一舉動,對當年的中國報界,轟動一時,觸發(fā)了全國報紙的擴版潮。1993年1月《南方日報》和《羊城晚報》也同時由原來的四版擴為八版,當年又擴為12版,到1998年1月《南方日報》增擴至對開16版,翌年《羊城晚報》也變身為16版,有時40版,甚至更多。2002年8月《南方日報》再次改版,日出20版,周末32版。

廣東報業(yè)創(chuàng)下了許多個第一:全國第一份對開八版的報紙、第一份全彩色印刷的報紙,第一份廣告收入過億元的報紙,第一份采取“掃樓”形式自辦發(fā)行的報紙,第一個自動售報站,第一家報業(yè)連鎖店,第一個報業(yè)集團。幾乎每一步都走在全國前面,使得廣東的傳媒具有非同一般的號召力。

電波中百鳥爭喧

? ? ? ?今天也許已經沒有多少人記得,1929年5月6日,是廣州市播音臺正式成立的日子。這是華南地區(qū)第一個電臺,臺址最初設在廣州中央公園(現(xiàn)人民公園)內。節(jié)目以新聞、音樂、戲曲為主,穿插一些農事、衛(wèi)生演講。盡管當時技術條件十分簡陋,但直播已是一種很常見的形式了,除了名人演講之外,還經常邀請音樂團到電臺現(xiàn)場演奏,進行直播。有時為了配合音樂節(jié)目,電臺還會編印樂譜,到街上分派給民眾。

? ? ? ?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,廣東人民廣播電臺(原名廣州人民廣播電臺)于1949年10月18日正式開播,一直到改革開放前,廣東省級電臺就是獨此一家。1984年9月,廣東人民廣播電臺教育臺開播,這是中國內地第一家省級教育電臺,從此,電臺進入了一個大規(guī)??焖俪砷L的時期。

文章均得江山助:廣州的文學與傳媒黃金歲月

? ? ? ?1986年12月,由原來廣東電臺第二臺變身而成的珠江經濟廣播電臺,正式成立開播。在三個小時的早晨節(jié)目中,由主持人直播新聞報道、市場信息、氣象預報、歌曲等綜合內容。這種帶有主持人濃厚個人風格的形式,一下子把聽眾吸引住了,并迅速風靡全國,在業(yè)內被稱為“珠江模式”,甚至被譽為“中國廣播改革一個新的里程碑”。短短幾年時間,“珠江模式”便傳遍大江南北,進入到全國各電臺的播音室內了。

? ? ? ?到1990年代初,廣東人民廣播電臺旗下,已發(fā)展出新聞臺、珠江經濟臺、音樂臺、文藝臺、英語臺、教育臺六個不同的專業(yè)臺。于是有人斷言,人人收聽同一個電臺的“廣播”年代已經過去了,取而代之的是內容細分的“窄播”年代。后來非常流行的“聽眾熱線電話”形式、與境外電臺聯(lián)辦電話直播節(jié)目的形式,都是廣東的電臺首創(chuàng)的。1991年12月,廣州人民廣播電臺開播,以粵語進行全天24小時直播。1992年,珠江經濟臺與南方大廈合作創(chuàng)辦“南大直播室”,是國內第一個長年在公眾場所進行全透明直播的節(jié)目。

 

文章均得江山助:廣州的文學與傳媒黃金歲月

 

文章均得江山助:廣州的文學與傳媒黃金歲月

 

文章均得江山助:廣州的文學與傳媒黃金歲月

? ? ? ?廣播的發(fā)展讓人眼花繚亂,而電視的發(fā)展速度,也同樣讓人感到震驚。1960年7月,廣州電視臺(廣東電視臺的前身)正式開播,1974年試播彩色電視節(jié)目,當時只有兩個頻道,一個是嶺南臺,一個是珠江臺。但由于自制的節(jié)目太單調,觀眾不喜歡,珠三角幾乎家家戶戶的屋頂都豎著魚骨天線,收看香港的電視。香港電視占據了廣東電視收視市場約80%以上的份額。

? ? ? ?究竟香港電視有何法寶,能夠把萬千家庭觀眾吸引到那個小小屏幕前?1986年,一些廣東電視人移樽就教,到香港取經,而香港同行傳授給他們的真經很簡單:電視劇就是文化快餐,就是漢堡包,它“僅僅是一種娛樂”。只要抓住“娛樂”二字,就抓住關鍵了。

? ? ? ?1987年廣東電視臺推出一部《公關小姐》的電視劇,以鮮活的題材和娛樂性,大獲成功,在觀眾中竟創(chuàng)造了收視率90.99%的奇跡。1994年的《情滿珠江》、1995年的《農民的兒子》、1996年的《英雄無悔》,以及1997年的《和平年代》,都創(chuàng)下了高收視率的佳績,并在全國屢屢獲獎。2000年,中國大陸第一檔大型電視“真人秀”節(jié)目《生存大挑戰(zhàn)》在廣東電視臺拉開序幕,隨即帶動起《走進香格里拉》(全國百家電視臺聯(lián)手打造)、《完美假期》(湖南經濟電視臺)等“真人秀”紛紛仿效。

? ? ? ?回頭看歷史,只能感嘆,80年代,那真是20世紀下半葉廣東傳媒的一段黃金歲月,而我有幸經歷了這段歲月,卻難說“足矣”二字。因為歷史讓人反思,也讓人前瞻,永遠不會有滿足的一天。

歡迎贊賞

文章均得江山助:廣州的文學與傳媒黃金歲月

歡迎關注

文章均得江山助:廣州的文學與傳媒黃金歲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