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營制片廠的衰落早就不是新鮮的故事,在電影行業(yè)國營“八大廠”之一的珠影身上得到了更充分的演繹。
它也曾有過佳作不斷、群星璀璨的時期,甚至形成了獨特的“南國流派”,也曾有過超前的探索,獲得過眾多榮譽,卻在市場化的大潮中節(jié)節(jié)敗退,連賴以安身立命的主旋律影片都難出佳作,讓人感慨,也讓人對廣東電影的未來感到迷惑。

2009年,國內上映了兩部諜戰(zhàn)片。一部是號稱“大陸首部諜戰(zhàn)大片”的《風聲》,由華誼兄弟、上海電影集團出品,在國內席卷2.25億票房,之后獲得6項金馬獎提名,并最終斬獲最佳女主角獎。

 

另一部是很多人連名字都沒有聽過的《秋喜》,由老牌電影制片廠珠影出品。資料顯示,票房只有500萬,聊可自慰的是獲得了早就沒什么關注度的金雞獎最佳男主角獎(2011年)。

珠江電影:往事如煙,前程似霧

電影《秋喜》海報

不奇怪,《風聲》是部商業(yè)大片,而《秋喜》則是一部為了慶祝廣州解放60周年而拍的獻禮片。兩相對比,很能凸顯電影行業(yè)市場力量和老牌國營制片廠的取向差異和命運起伏。

 

《秋喜》上映后的十年,珠影竟然再也沒有出品過一部能獲得金雞獎的影片,甚至連提名都變得遙不可及。

 

2019年11月23日晚,中國電影金雞獎頒獎典禮舉行。珠影出品的粵劇電影《白蛇傳·情》在“最佳戲曲片”獎的角逐中,敗給了上海寶山滬劇團出品的滬劇電影《挑山女人》,止步于提名環(huán)節(jié)。

珠江電影:往事如煙,前程似霧

4K粵劇電影《白蛇傳·情》

但對于珠影來說,獲得提名獎已經已經相當可喜可賀。在珠影官網醒目的頭條新聞中,現(xiàn)任珠影集團董事長王垂林表示:“金雞報曉,振興有望,珠影將不懈奮斗,為廣東建設電影強省作出應有貢獻。”

 

只是,我們都知道,這不過是一句應景的套話罷了。

珠江電影:往事如煙,前程似霧

《七十二家房客》

說起珠影的歷史,一個叫王為一的導演至關重要。

 

建國前,上海毫無疑問是中國電影產業(yè)的中心。畢業(yè)于上海美術??茖W校的王為一,早早開始了話劇和電影的嘗試。

 

1949年,王為一奉調前往香港,擔任南國影業(yè)公司導演。同年,他執(zhí)導了南國影業(yè)公司的第一部粵語片《珠江淚》。完全不懂粵語的王為一,因為這部粵語電影從此與廣州有了不解之緣。

 

1956年初,珠影籌建,兩年后建成投產。王為一也舉家遷往廣州,擔任珠影廠導演。

珠江電影:往事如煙,前程似霧

導演王為一

初建時,珠影的作品放全國來看沒什么辨識度,無非是把人民群眾反抗壓迫的故事放到嶺南背景中。直到1963年王為一執(zhí)導的《七十二家房客》出現(xiàn),珠影才有了第一部真正有區(qū)別于其他國營電影制片廠特色的電影。

 

這部被稱為中國喜劇電影史中的“扛鼎之作”的電影,以一個廣州市破舊大院中72家房客與房東斗智斗勇的故事,充滿戲謔地反映了舊社會的城市中的社會矛盾。“即使放在多年以后來看,故事仍然生動有趣,人物個性鮮明,內容和形式渾然一體。”(《當代電影》評)

 

有意思的一點,《七十二家房客》并非一個原汁原味的廣州故事,它改編自一個上海的滑稽戲。而《七十二家房客》之所以被認為是嶺南電影的經典代表,不僅是因為其設置了廣州生活場景、加入了許多粵語笑料,更重要的是其平民化的視角和戲謔化的敘事方式。

 

《七十二家房客》讓王為一聲名遠播。直到1973年,香港邵氏還買下翻拍權,拍攝了同名粵語片,創(chuàng)下了當時的票房紀錄,香港影評人甚至評價:王為一,“救了香港粵語片”。

珠江電影:往事如煙,前程似霧

1963年喜劇片《七十二家房客》已成為粵語電影史經典

但就在電影推出三年后,“文革”來了?!镀呤曳靠汀繁欢ㄐ猿闪恕岸静荨庇捌?,遭遇封禁,導演王為一也被關進了牛棚,珠影剛剛隱隱約約找到的特色道路也因此中斷。之后的十年間,和其他國營電影制片廠一樣,珠影也拍攝了一批“樣板戲”電影。

 

但這十年,珠影并非沒有收獲,一批人才進入珠影:1964年剛剛從北影畢業(yè)的胡炳榴、王進被分配到了珠影廠當演員;1972年張良從北影廠調入珠影廠;1974年丁蔭楠被分配到珠影廠擔任導演……

這些名字,經歷了時代的淬煉,將在接下去的二十年塑造了南方電影的整體風格,讓”南國電影“成為一個特色鮮明的流派,帶領珠影走向全國,甚至世界。

 

1975年,王為一“勞改”結束,重回珠影,珠影的黃金時代即將拉開帷幕。

 

黃金時代

“文革”結束后,國內文化迎來新氣象。境外電影,特別是香港電影,也開始以盜版等“地下”形式流入國內,人們在“偷看”電影的同時,也開始重塑自己的電影審美。

 

但不同于商品經濟領域,文化領域的市場化是滯后的,尤其是意識形態(tài)重要陣地的電影領域。延續(xù)計劃經濟體制,電影制片廠和電影導演所從事生產的各個環(huán)節(jié)都由國家包辦,電影創(chuàng)作者不必關心電影的市場與票房。

 

這種“錯位”,意外地促成了中國電影史上的一個繁榮期,珠影也在八十年代迎來了自己的黃金時代。

 

1981年,由珠影胡炳榴和王進兩位導演執(zhí)導的《鄉(xiāng)情》,獲得第32屆柏林國際電影節(jié)主競賽單元金熊獎提名,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內第三部進入柏林主競賽單元提名的影片。

珠江電影:往事如煙,前程似霧

電影《鄉(xiāng)情》宣傳簡介

《鄉(xiāng)情》講了一個愛情故事,影評人范達明評價《鄉(xiāng)情》:“正當中國影壇充斥著廉價的愛情的逢場作戲,像《廬山戀》中俗不可耐的男女追逐、縱情嬉鬧的愛情場面時,《鄉(xiāng)情》那種田園牧歌式的鄉(xiāng)愁(或情愁)可以說是出奇制勝?!?/p>

 

雖然在柏林遺憾未能獲獎,《鄉(xiāng)情》但卻在金雞獎上大放異彩,《鄉(xiāng)情》獲得第4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、1982年大眾電影百花獎、文化部1981年優(yōu)秀影片獎。胡炳榴和王進也因此被稱為是中國電影“第四代”導演的代表導演。

 

之后,胡炳榴又獨自執(zhí)導了《鄉(xiāng)音》《鄉(xiāng)民》,完成了自己電影生涯中的“田園三部曲”。以一人之力,為珠影捧回兩個金雞獎、一個華表獎。

 

如果說胡炳榴和王進把珠影的知名度推向全國甚至帶到世界的話,那么張良、丁蔭楠、孫周則是用更龐大的電影數(shù)量,讓珠影真正走向了大眾。

 

張良導演下的廣東是“都市”的。1984年的《雅馬哈魚檔》、1988年的《女人街》、1991年的《特區(qū)打工妹》,張良關注的那些站在時代轉折點上的小人物:搞個體戶魚檔的阿龍、開服裝店的白燕、在制衣廠工作的打工妹婷妹、春花,他認為正是這些小人物托起了廣東經濟的騰飛。

 

電影還記錄了時代下的廣東城市風景,比如《雅馬哈魚檔》用全景式的鏡頭展現(xiàn)了八十年代廣州人的都市生活:燙發(fā)花襯衣、市井茶樓文化、音樂茶座、迪斯科廳。

珠江電影:往事如煙,前程似霧

《雅馬哈魚檔》宣傳照

值得一提的是,《雅馬哈魚檔》因出色的電影攝影構圖和風格獲得了當年的金雞獎“最佳攝影獎”提名——與陳凱歌的《黃土地》同臺競爭,而《黃土地》的攝影師正是中國電影第五代導演領軍人物張藝謀。

 

1984年,與張良的《雅馬哈魚檔》同一年上映的,還有丁蔭楠的《他在特區(qū)》。電影以蛇口加工區(qū)建設者袁庚為原型拍攝的人物傳記電影,丁蔭楠十分擅長拍攝人物傳記電影,之后他拍攝的《孫中山》,被中國電影史稱為“第一部史詩級人物傳記電影”。

 

當時為了拍好《孫中山》,他沿著孫中山的革命足跡,從中山、澳門、香港,到日本和洛杉磯、紐約全部走了一圈。電影最終獲得了第七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、最佳導演、最佳男主角等九個獎項。

珠江電影:往事如煙,前程似霧

丁蔭楠《孫中山》劇照

1987年,剛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(yè)一年的孫周執(zhí)導了《給咖啡加點糖》,這部輕愛情電影將故事設置在廣州,關注都市中躁動的青年男女,將上下九步行街等廣州場景攝入其中,青年影評人藤井謙評價道:“導演把大都市的躁動,埋設在平穩(wěn)的視聽語言里,現(xiàn)代和傳統(tǒng)撞出了韻味?,F(xiàn)在很少有地方風味這么濃郁的都市電影了?!?/p>

 

八十年代,珠影還出品了很多獨特的小眾電影:王進的《寡婦村》對女性身體、情欲的深層次探索,至今看仍十分大膽而前衛(wèi),片頭的“少兒不宜”現(xiàn)在仍會被調侃是“內地影片拿分級當炒作的第一例”;張良還執(zhí)導過關注吸毒青年的電影《白粉妹》,“學校當科教片放,電影很恐怖,可以說是我的童年陰影了?!币晃欢拱昃W友評價《白粉妹》。

 

落日余暉

1990年,張良的《特區(qū)打工妹》獲廣播電影電視部1989-1990年優(yōu)秀影片獎;丁蔭楠延續(xù)《孫中山》的風格,又拍了《周恩來》;1992年,孫周執(zhí)導的《心香》獲得“金雞獎”最佳導演、法國蒙彼利埃電影節(jié)“金熊貓獎”等國內外數(shù)十個獎項。

 

但這些作品卻已經是珠影黃金時代的落日余暉。九十年代的電影市場,相較于八十年代卻來得更加復雜而難以捉摸。

 

1993年,廣播電影電視部下發(fā)了《關于當前深化電影行業(yè)機制改革的若干意見》,強調電影的市場觀念和效率,要求按照市場經濟的規(guī)律理順制片、發(fā)行、放映之間的經濟關系,“市場”第一次被提至到制片廠們首要考慮的位置上來。

 

1994年,《泰坦尼克號》在中國上映并創(chuàng)下了票房記錄,也是這一年,中國第一家民營電影企業(yè)華誼兄弟創(chuàng)立,并在1995年投資馮小剛的《沒完沒了》,正式進入電影市場。

 

這兩個標志性事件,意味著中國電影市場不再是過往那個“封閉的、自給自足”的狀態(tài)了,一個半開放競爭的,更加強調票房的時代正在到來。

珠江電影:往事如煙,前程似霧

《泰坦尼克號》劇照

1996年,或許是國營制片廠開始產生分野的一年。這一年年,長沙召開全國電影工作會議,“會議”推出電影精品“9550”工程,并以行政與經濟的雙重手段促進主旋律影片創(chuàng)作的發(fā)展。

 

1996年到2000年,珠影響應國家政策,連續(xù)拍攝了6部“主旋律”電影:《軍嫂》《安居》《龍飛鳳舞》《賽龍奪錦》《走出硝煙的女神》《荔枝紅了》。

 

按照珠影官方的說法:“為了響應9550工程,珠影把主要精力轉移到主旋律精品影片的創(chuàng)作拍攝中,并取得了相當出色的成績,先后6次獲得中國電影最高獎華表獎優(yōu)秀故事片獎,如此成績,在中國電影制片廠中實為鳳毛麟角。”

 

但部分國營制片廠卻已經開始更加大膽的商業(yè)片嘗試。1997年,北影廠制作的《甲方乙方》上映,這部只用了400萬人民幣制作成本的電影,最終獲得了3000萬的票房收益,是1998年的年度票房冠軍。

珠江電影:往事如煙,前程似霧

《甲方乙方》海報

珠影也做了點嘗試,但第一次的“試水”就以失敗告終,孫周在1999年執(zhí)導的《漂亮媽媽》質量還算上乘,卻遭遇票房慘敗——投資1500萬,卻只有800萬的票房收益。

 

1999年到2000年,長影、西影、上影、北影廠率先完成了集團化改制。作為最早一批集團化管理的制片廠,一邊背靠政府“好乘涼”,一邊利用廠內幾十年來積累的人才、技術、設備資源,在2000年后中國電影市場,雖不能說成績斐然,也能占到一部分市場份額。

 

而2003年,本來是國產片、進口片撕殺的中國電影市場,又發(fā)生了變化:商務部和香港特區(qū)財政司簽訂了《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》(簡稱CEPA),協(xié)議內文講到,“香港電影發(fā)行及制片公司可直接在內地重新注冊,并享受經濟政策與服務貿易政策的優(yōu)惠”,這個協(xié)議的簽訂意味著,從此作為中國集體童年回憶的“港產片”也加入了這片中國電影市場的廝殺中。

 

令人奇怪的是,這批集體北上的香港電影人直接跳過了離他們最近的珠影,去到西安、北京尋求合作,比如2004年,中影(原北京電影制片廠)出品的成龍新電影《新警察故事》;2005年由英皇、西影(原西安電影制片廠)出品的《大話西游之情癲大圣》。

 

沉迷于主旋律電影“不能自拔”的珠影,已經被完全邊緣化了。

 

期待?

2002年,孫周聯(lián)袂鞏俐、梁家輝、孫紅雷拍攝了《周漁的火車》。這部延續(xù)他八十年代《給咖啡加點糖》愛情題材的電影,出品方是中影,而非孫周的老東家珠影。也許是劇本的問題,也許是題材的問題,孫周再次遭遇票房慘敗。

 

但對于已經經歷了市場的風吹雨打的中影來說,這損失還承受得起。這之后,孫周又接著為中影拍攝了數(shù)部電影。

 

反觀老東家珠影,在2008年,終于姍姍來遲地完成了集團化改制。當時的珠影總經理陳一奇說,像珠影這樣的老國企,現(xiàn)在根本已經承擔不起電影“虧本”的風險,“一般情況下,民營企業(yè)虧損沒有人追究,如果是國有企業(yè)虧損,可能就要追究責任了”,因此珠影對商業(yè)片的制作和投資都相當謹慎。

 

2009年,孫周執(zhí)導的獻禮片《秋喜》獲得金雞獎的“最佳美術獎”的提名獎、和“最佳男主角”獎。這部獻禮片是珠影最后一次獲得金雞獎。

 

之后十年,珠影沿著兩個方向發(fā)展,一個是“主旋律”電影的制作:《英雄喋血》(2011)、《戰(zhàn)時省委》(2011)、一個是繼續(xù)低成本商業(yè)片的探索:劉鎮(zhèn)偉的《越光寶盒》(2010)、《步步驚魂3D》(2013)——《越光寶盒》口碑極差、《步步驚魂3D》根本就沒有檔期。

珠江電影:往事如煙,前程似霧

《越光寶盒》豆瓣評價

這十年,中國電影市場票房規(guī)模突破了600億,成為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,卻與珠影關系不大。民營電影制作公司也成為中國電影市場的主力軍,卻和廣東關系不大。

 

這十年,“南國電影流派”開創(chuàng)者王為一在百歲高齡(2012年)獲得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(jié)終身成就獎,次年逝世。珠影黃金時代最后一個代表人物——65歲的孫周,在市場的浪潮中屢戰(zhàn)屢敗,掙扎著補“市場的課”;由他執(zhí)導、萬達投資的《人間·喜劇》今年上映,被評為“人間悲劇”。新一代珠影電影人?沒有人叫得出名字。

珠江電影:往事如煙,前程似霧

孫周導演《人間·喜劇》豆瓣評分

十年之后的2019年,珠影終于再次跟金雞獎發(fā)生關系,憑借的卻是一部戲曲電影。

 

最新的一條珠影官網快訊,公布了來年的拍攝計劃:主旋律電影《野孩子的秋天》即將開拍,新一輪的投資計劃也即將提上日程。一切按部就班,循環(huán)往復。

 

雖然珠影說:“金雞報曉,振興有望?!钡覀円呀浐茈y把希望寄托在珠影身上;再想想廣東既無電影人才培養(yǎng)供給,又缺少產業(yè)資本和產業(yè)環(huán)境,我們還能把廣東電影的“振興”希望寄托在哪呢?

參考文獻:
1、周海濱《國有電影制片廠如何涅槃》,《中國經濟周刊》,2009年第31期。
2、趙益《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制片變遷(1949-2019)》,《當代電影》,2019年第20期。
3、陳樂洋《影像長證中華夢,重振珠影之雄風》,《藝術研究》,2019.
4、曾應楓《世紀電影人的廣府情》,羊城晚報。
5、“把憋了多年的沖勁表現(xiàn)出來”,文史評論,2018年9月。
6、《八一廠裁員,北影廠拆除,西影廠消失:老一輩制片廠現(xiàn)狀調查》-電影情報處,作者嘉棲
7、《繁星 | 王為一:南國電影流派的開創(chuàng)者》- 公眾號嶺南星空下
8、《金導筒 | 對話孫周導演:生活在熱鬧活力的時代,沒有理由不嘗試》 – 導演幫

 

 

撰文 | 涼 亭

編輯 |π缺克

? THE END

互動話題

你有看過珠影出品的電影嗎?

珠江電影:往事如煙,前程似霧

本文由識廣原創(chuàng)出品,未經許可,請勿轉載。

長按二維碼關注識廣,獲取更多精彩內容。

珠江電影:往事如煙,前程似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