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元璋廢丞相,是妙著還是昏招?

朱元璋是個對于權力極度執(zhí)著的人,用通俗一點的話來說,是一個很專制的皇帝。他不能忍受任何人分享他手中的權力,也不愿意讓任何人代替他對國家事務做決定。于是,他把丞相這個職務給撤銷了,并且留下遺訓說子子孫孫都不能設丞相。自此之后,中國延續(xù)了兩千年的宰相制度就消失了。

我記得我讀書的時候,歷史教科書里面對于歷史上的每一次制度變化變革,都很喜歡用一句話來概括它的作用和意義,就是“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”。這句話從商鞅變法講到漢武帝獨尊儒術,從宋太祖杯酒釋兵權到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,都不停地出現,給人的印象似乎是中央集權程度越高越好,任何變革只要加強了中央集權,就必定是好事。

但事實上,并不是每一次加強中央集權都是好事,也并不是中央集權程度越高越好。我們中國人的哲學理念是中庸之道,講究過猶不及。古代中國幅員廣闊,古代通信條件又落后,中央的權力如果散失,當然會危及國家的穩(wěn)定,但如果中央權力過于集中,同樣會造成很多不良的后果。例如朱元璋取消宰相制度,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。

在這里首先說明一下宰相和丞相的細微區(qū)別。宰相,是古代政府主要執(zhí)政人的統稱,在有些朝代這個職務是丞相,有些朝代這個職務是中書令,有些朝代只有一個宰相,有些朝代有多個宰相。所以丞相是一個實際的職務名稱,而宰相,是一個統稱。

宰相制度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,起源于春秋時代,它的建立和延續(xù),基于兩個很現實的前提。

第一,君主是世襲的,每一任的執(zhí)政能力和執(zhí)政意愿都是不穩(wěn)定的,所以需要有專業(yè)的人士來負責政治的運作。而很多優(yōu)秀的君主也都承認,這個世界上有比他們自己更有能力治理國家的人,能用這些優(yōu)秀的人才來治理國家,是一個君主的美德。

也正因為如此,在歷朝歷代中,君主和宰相是有分工的。君主的角色類似于現代企業(yè)的董事長,而宰相的角色類似于總經理和職業(yè)經理人,君主理論上對國家擁有主權,對重大事物有決策權;而總經理則對日常事務進行管理。當然,在歷史上,有宰相權力凌駕于皇帝的案例,甚至有篡權奪位的案例,但一般來說,君主被認為不應該處理過于瑣碎的日常事務。

第二,君主是不可替換的,如果他的個人能力低下,對國家的影響就很大,所以不應該把所有事務都交到他的手上;而宰相是可以替換的,如果干得不好可以換,所以他管的事情不妨多一點,君主只要牢牢把握住這個任免的權力,就能通過宰相去實現對國家的管理。

但朱元璋不愿意承認這兩個事實。在他的腦子里,皇帝是最適合管理國家的人,這既包括他本人,也包括他的子子孫孫,所以根本就沒有必要設立宰相這樣一個妨礙自己執(zhí)政的職位。而只有把所有權力都牢牢掌握在皇帝的手里面,也就是所謂的“加強中央集權”,他的江山才能永固,才不會擔心被亂臣賊子謀朝篡位。

很可惜,朱元璋雖然貴為九五之尊,權力極大,但卻不能違背歷史規(guī)律和客觀事實。

在廢除了丞相職務之后,朱元璋天天批幾百個奏章,每天累個半死就不在話下了。問題是他的子孫十個里有七八個都不是當好皇帝的料,不是無心政事就是能力低下。于是朱元璋心目中絕對不可以假手于人的權力,還是無聲無息的讓渡到其他人的手里,這些人里面有內閣大臣,也有秉筆太監(jiān)。而正因為這種權力讓渡是非正式的,見不得光的,名不正言不順,更是滋生了很多腐敗和各種問題,

明朝的皇帝理論上絕不分權,但實際上真正能有效地掌握和行使權力的,也就兩三個而已。

講到這里,順便也給大家介紹一下明朝的政治體制。

明朝在取消了丞相之后,由皇帝直接管理六部,原來的中書省只留下中書舍人這個職位。但皇帝再勤勞再有能力,也畢竟只是一個人,要管理的事務實在太多,也不能不找人幫忙。朱元璋的辦法是設置幾個顧問,協助自己辦公,這些顧問必須要是飽學之士,也有一定的行政經驗,既有學問有經驗,所以稱為大學士。后來明成祖參考著組建了一個內閣,輔助自己管理政務,內閣成員稱為那個學士,這就是明朝的內閣制度了。

本來理論上講,內閣學士只有建議權,大臣呈給皇帝的奏折,內閣學士看完之后可以寫一個批復的建議讓皇帝參考,夾在奏折里面,這建議稱為“票擬”;而皇帝參考票擬用紅筆作批復,稱為“批紅”。但隨著明朝的皇帝越來越不務正業(yè),這個票擬的實際執(zhí)行率就越來越高,學士的建議權就漸漸變成了決策權,內閣也就漸漸變成了一個沒有宰相名分,但有宰相實權的機構。

這個內閣制度對于明朝的實際運作和穩(wěn)定性有很大的作用,但也一定程度上分薄了皇帝的權力。于是后來的皇帝又想了個辦法,他覺得這幫內閣學士未必靠得住,于是讓太監(jiān)幫著自己批奏折?;实凵磉呌袀€太監(jiān)秘書機構,叫司禮監(jiān),領頭的太監(jiān)叫“秉筆太監(jiān)”,理論上是皇帝的大秘書,但實際上在皇帝不干活的時候,秉筆太監(jiān)就擔任了宰相的工作。因為他掌握的是皇帝的御筆,幫皇帝寫字,至于這御筆的主意是出于皇帝本人,還是太監(jiān)擅作主張,外面的大臣也搞不清。

如此一來,票擬的作用又逐漸降低,權力又漸漸讓渡到太監(jiān)的手中。于是明朝后期太監(jiān)專權的情況也就越來越嚴重,而大臣與太監(jiān)的矛盾也越來越大。

表面上看,這種朝廷大臣與內廷太監(jiān)分權制衡的模式,似乎保證了皇權的高枕無憂,但這兩個機構的明爭暗斗極大地消耗了明朝的行政效率,也造成了大量的腐敗和冤案。

明朝最后也就是在這兩個集團你死我活的斗爭中走到了終點,末代皇帝崇禎在他的“職業(yè)生涯”里最痛切的感受就是“沒人可用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