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心橋無疑是現在廣州最當紅的景點,無論橋上橋下是否已經人滿為患,哪怕頂著烈日,市民也要去湊湊熱鬧。

我住番禺,籍貫南海,講廣府話,究竟我是哪里人?

▲圖源水印

海心”這個名字的誕生也經過了不少工序,最后估計是“海心”更符合地點和周邊環(huán)境的特點而脫穎而出。有著同樣取名方式的,還有海珠橋、海印橋:他們都是因為橋邊有顆“海珠石”和“海印石”而得其名。

然而隨著世事的變遷,這些原本和大橋、道理相依相伴的石頭、地標建筑等都逐漸不見了,名字的由來也變得撲朔迷離。

還有不少歷史悠久、仍沿用至今的地理名詞、名字,同樣因為復雜變遷,令大家混淆不清。不知道你有沒有過以下相同的困惑呢?

古今的南海、番禺是同一個地方嗎?

撇開國際地理,如果只說廣東地理的話,現在大家提起南海,就會知道是指屬于佛山市管轄下的南海區(qū),與廣州市的芳村區(qū)、白云區(qū)接壤。

我住番禺,籍貫南海,講廣府話,究竟我是哪里人?

▲紅線圈出部分為佛山南海,圖源網絡

但實際上,南海這個地名最初出現的時候要比現在所指的范圍遠遠大得多。

南海是因臨南方海域而得名,最初作為一個行政區(qū)域劃分,起源于秦滅六國后,秦始皇派任囂、趙佗攻占嶺南,在公元前214年設置南???/strong>。

我住番禺,籍貫南海,講廣府話,究竟我是哪里人?

▲圖源網絡

南海郡的管轄范圍大致上就等于現在的廣東省,郡治就設在番禺。當時的番禺,其實就是廣州最初建城時的舊稱。

關于番禺這個名字的來歷有兩種說法:

一種就是指在番山和禺山這兩座小山之間建的城,稱為番禺。番山據說在現在廣州芳草街一帶,而禺山就是現在北京路禺山市附近,而這兩座小山后來在南漢時被鏟平了。

我住番禺,籍貫南海,講廣府話,究竟我是哪里人?

另一種說法是因為秦朝時嶺南地區(qū)還被視為化外之地,而番禺即“蕃外一隅”的意思,最初寫作“蕃隅”,但后來慢慢就流變成了“番禺”了,這個說法在南越王宮及南越王墓的考古中還能找到不少歷史痕跡。

兩千多年來,從秦漢時期的郡縣,到魏晉南北朝的州,到唐宋時期的道,到元明清時期的行省,乃至到民國后的省市縣,中國歷朝歷代政府都不斷根據當時的管治需要對行政區(qū)域進行過大量改革,而且各地地名也因各種政治需求而不斷更改。只不過,南海和番禺這兩個地名,卻一直沿用了下來。

例如到了清末,南海和番禺就成為了兩個縣的縣名,分治廣州城以東與廣州城以西,廣州城也成為了兩個縣共同的縣城,這個也是許多幾代都土生土長的廣州人,不會將自己的籍貫寫作廣州,而是寫作南?;蚍脑蛄?。

中國改革開放后,南海和番禺都曾經各自成立過縣級市,而在進入二十一世紀后,南海和番禺又分別并入佛山市和廣州市,成為后兩者轄下的區(qū)。

了解上述前因后果,我們可以發(fā)現,在不同年代,南海和番禺其實都是各有所指的。特別是對歷史人物的籍貫也要具體分析,千萬不要簡單地認為歷史上的南海人、番禺人就等于現在的南海區(qū)、番禺區(qū)人,否則就容易鬧出笑話。

我住番禺,籍貫南海,講廣府話,究竟我是哪里人?
我住番禺,籍貫南海,講廣府話,究竟我是哪里人?

▲同樣籍貫是廣東南海,按現代劃分方式來說,他們到底是哪里人呢?圖源網絡

廣州可追溯的歷史究竟能有多長?

2021年2月15日,廣州慶祝建市100周年。當時就有網友很驚訝地問:“廣州不是已經有兩千年的歷史了嗎?怎么才建市一百周年?”

在古代,“城”和“市”是兩個概念,前者指有城墻保護的軍事據點,通常官員會在城內辦公,而后者則是商業(yè)經濟的交易場所

我住番禺,籍貫南海,講廣府話,究竟我是哪里人?

▲古代的城和市,圖源網絡

而到了后來,兩者逐漸合二為一,變成了“城市”,也就是人口密集、工商發(fā)達,并且具備行政管轄和提供公共服務的地理區(qū)域。

廣州建城的歷史,可以追溯到在公元前214年,秦朝的任囂和趙佗所建立的番禺城,大概就是位于現在廣州市越秀區(qū)的中心地帶,南越王宮署遺址就是當時的城中心。

我住番禺,籍貫南海,講廣府話,究竟我是哪里人?

▲圖源攜程

直至226年的三國時期,吳國的孫權將原有的交州重新劃分為交州和廣州兩部分,廣州的州治所定在當時的番禺城內,從此就有了“廣州”這個名字。后來隨著行政區(qū)域不斷演變,道制取代了州制,但“廣州”這個名字卻保留了下來,代替了原來的“番禺”,成為了這座城的名字。

兩千年來,隨著人口不斷增多和城墻不斷往外擴建,在清末時廣州城的范圍,已經東至現在的越秀中路、西至現在的人民路、南至現在的文明路、北到現在的小北路一帶,大致等于現在越秀區(qū)的中心區(qū)域。

我住番禺,籍貫南海,講廣府話,究竟我是哪里人?

▲圖源《中國國家地理》

不過,因為清朝在漢地采用的都是省、府、縣三級的行政區(qū)劃,省的管轄范圍與現在的省相當,而縣的管轄范圍也相當于現在的區(qū)縣,但府的管轄范圍卻比現在的市要大得多。所以,廣州城內各種事務是分別由南??h和番禺縣所管理的,而兩個縣當時的分界大概就在現在的解放路。

這樣的管理方式,當然已經不適應現代城市的發(fā)展需求。所以在辛亥革命之后,廣東軍政府副都督陳炯明就參考西方現代國家,提出將廣州獨立設市管理的設想。

但直至1921年2月15日,廣州市政廳才正式成立,由孫科擔任廣州市第一任市長,這才是為廣州正式建市的開始。廣州市政廳成立后,規(guī)定“廣州市為地方行政區(qū)域,直接隸屬于省政府,不入縣行政范圍”,這也標志著廣州成為近代中國第一個城市型的行政區(qū)。

我住番禺,籍貫南海,講廣府話,究竟我是哪里人?

▲孫科,圖源網絡

當我們搞清楚了古代的城與現代的市之間關系,自然就會理解,廣州為什么明明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,卻還要去慶祝建市一百周年了。

廣府與廣州府說的是同一意思嗎?

我們經常說,我們是廣府人,要講廣府話,傳承廣府文化。但“廣府”究竟指的是什么呢?

“廣府”這個詞其實出自于“廣州府”這個始設于明朝的行政區(qū)域名稱。

廣州府的地位在廣東省之下,而在管轄各縣之上。所以有人常常將古代的廣州府和現在的廣州市相提并論,這顯然是對古今政制的不了解。

明朝時廣州府管轄1州15縣,清朝時廣州府管轄14縣,范圍大致是今天整個珠江三角洲并包含港澳在內,比現在廣州市可管轄的范圍大得多了。

我住番禺,籍貫南海,講廣府話,究竟我是哪里人?

▲圖源水印

只不過當時廣東巡撫和廣州知府的衙門,乃至南??h和番禺縣的衙門都是設在廣州城內而已,這也很可能是造成很多人誤解的原因吧。

如果說“廣州府”是地理名詞,那么廣府實質是民族學下的概念,屬于漢族下的一個民系,和客家人、潮汕人一樣,都屬于現在廣東省內的三大民系之一。所以,我們可以把廣府人、廣府話和廣府文化定義為起源自古代廣州府轄下地區(qū)的族群、語言和文化。

不過,隨著人口的大規(guī)模流動,現在廣府人現在聚居的地方已經遠遠不止古代廣州府所管轄的地區(qū),而是包含了整個粵港澳大灣區(qū)以及部分廣西和海南的地區(qū),甚至在海外,如東南亞、北美、澳洲等也有不少廣府人的聚居地。所以,當我們要定義哪里是“廣府地區(qū)”時,就會變得復雜得很多了。

在語言學上,任何語言符號是由“能指”和“所指”構成的,“能指”是語言的聲音形象,“所指”是語言所反映的事物的概念。

盡管我們至今還像古人一樣使用著“南?!?、“番禺”、“廣州”等等這些地理名詞,但其所指的內涵,在不同的時期乃至不同的語境上往往都大不相同。

所以,我們在討論廣州的人文歷史地理的時候,就必須對此多加留神,否則“知啲唔知啲”就會很容易令人貽笑大方了。

各位自己友,

還發(fā)現什么古今不同內涵的地名嗎?

歡迎在評論區(qū)補充哦!

*封面圖源GZphoto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