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探索新質生產力賦能“美麗鄉(xiāng)村+紅色旅游”融合發(fā)展的創(chuàng)新實踐,調研隊伍于2024年8月深入肇慶四會扶利村、端硯文化村及紅色遺址舊址等地開展調研。通過剖析古村振興、非遺活化與紅色資源開發(fā)的典型案例,解碼數字化技術、綠色能源與智慧農業(yè)協同驅動的“紅綠融合”新模式。

扶利村:古法造紙彰顯非遺夢

在四會市扶利村——中國現存最完整的古法造紙活態(tài)傳承村落,調研組發(fā)現傳統技藝與現代科技的碰撞正煥發(fā)新生。近年來,扶利村積極傳承和弘揚古法造紙技藝,通過建設古法造紙展覽館、研學基地、農耕館和紅豆園等,同時推出非遺夢“古法造紙文創(chuàng)DIY包”等文創(chuàng)產品,吸引大量游客前來參觀。據羅先生表示“一直以來都有不少學生去那邊參觀造紙,村里的蓮塘也進行了一番改造,鄉(xiāng)村整體環(huán)境變化極大。”此外,由于造紙有多道工序,扶利村在舂竹這一道工序上實現機械化,提高了效率。盡管如此,古法造紙的特殊性也限制了造紙的銷路,缺乏年輕鮮活的力量來傳承非遺文化。

端硯村:數字賦能千年非遺蝶變

端州區(qū)黃崗街道白石村,這座“中國端硯第一村”正經歷數字化變革。白石村有近一千多年的歷史,大部分家庭都從事制硯,不斷傳承著端硯雕刻工藝。以白石村為依托,設有端硯博物館、展覽館、旅游商業(yè)區(qū)等,隨著數字經濟的發(fā)展,近年來肇慶不僅打造集“雕刻+銷售+直播+研學”于一體的金渡硯藝創(chuàng)意園,還設有端硯數字化展示平臺和端硯文化創(chuàng)意產品,使得端硯文化蘊含的歷史底蘊更好地呈現。

紅色遺址:傳統創(chuàng)新與歷史共鳴

在肇慶市紅色地標——葉挺獨立團團部舊址紀念館與陳伯忠故居,調研組體驗了數字化技術對紅色教育的重塑。作為肇慶地區(qū)重要的紅色革命遺址,它們見證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斗爭的光輝歷程,也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基地。紀念館組建“紅領巾小講解員”志愿者團隊和“紅領巾宣講團”,這種長期宣傳推廣機制可以更好引導青年成為革命文化的傳播者。 據了解,廣東省就曾推出了紅色地標VR打卡體驗、葉挺獨立團紅色路線蓋章以及沉浸式音樂劇等一系列活動。

此次調研的扶利村、端硯村等案例,展現了新質生產力在文化遺產保護、美麗鄉(xiāng)村建設與文旅價值轉化中的關鍵作用。(張靖苓 邱銘詩 羅蕊 林可欣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