旗下佬當城隍 || 朱廣

城隍:城本指城廓,隍乃護城之河,合稱“城隍”,是冥界的地方官。主管生人亡靈、獎善懲惡、生死禍福等事,世人無不敬畏之!因有護佑百姓之功,故歷朝皇帝封之為神。明太祖朱元璋還敕令各地建廟祀之。各地所奉的城隍多為當?shù)貧v史上殉國而死的忠烈之士,也有民間老百姓自選的名臣英雄。且視地方大小城隍有等級之分,廣州有三位城隍,明代清官海瑞就位列其中。廣州城隍廟是省級單位,稱“都城隍廟”。

都城隍廟
旗下佬當城隍 || 朱廣

廣州俚語有“水鬼升城隍”之說。此話有兩種不同的解讀,一貶一褒。先說貶義的,水鬼本是池塘小鬼,份屬低微。而城隍則是護城之神,身份顯赫。本俚語喻低賤之人因某種機緣,驟然搖身一變成了有身份的高貴者而趾高氣揚。諷其小人得志也。那褒義的又有什么說法?這里得說一個故事:

話說有一位應考書生。趕考途中不慎落水溺亡成了水鬼,他想到自己寒窗苦讀十載,自信金榜題名不在話下,定當光宗耀祖,大富大貴。如今成了水鬼,就什么也沒有了。為此他日夜啼哭,以致驚動城隍老爺。城隍爺見他如此凄涼,動起惻隱之心,安慰他說,好吧,給你個機會,三年之內,如果找到替身就讓你還陽重生趕赴科場。于是他就翹首等待替身之人。一天,一良家婦女,因不堪婆婆虐待,拋下丈夫和兒女投河自盡。此時其夫聞訊趕到,在岸上呼天搶地,悲痛欲絕。水鬼書生動了惻隱之心,不顧自己馬上獲得超生的機會,硬是把那婦人托出了水面。一眨眼,眼看三年的期限即將到期,書生自是焦急萬分。也許正是天賜良機。一天一個孩童到水邊玩耍,一不小心失足落水,水鬼書生又念其小小年紀,不忍奪其命,又把他托出了水面。眼看這下書生超生還陽的機會就要喪失。城隍爺見其如此善良,竟能“舍己為人”,保護百姓,于是上奏天庭,玉帝知曉書生為人,嘉其善行,于是敕封他為一方城隍。這便是“水鬼升城隍”的來由。這個故事你信不信?我是不信的!但這故事告訴我們:好人有好報,有勸人行善的作用。

旗下佬當城隍 || 朱廣

話說廣州清代駐粵八旗中,有一位鑲黃旗人名劉源,他任職鑲白、正藍兩旗協(xié)領,為人品范端正,嚴肅。在家對子弟也如在辦公衙門一樣,不茍言笑,嚴嚴肅肅。他最初為本旗驍騎校,大約是軍中的班長吧,后來當上主管旗務的協(xié)領。他有位叔叔因貽誤公事,按章應當受責處分。他這叔叔以為,看在叔侄份上,劉源這個侄子不會拿他怎么樣。可是劉源就是秉公執(zhí)法,不予理會。叔叔雖再三再四向他求情懇請放過,但他就是不為所動,按規(guī)定當眾處以叔叔以鞭刑。事后當晚,他親赴這位叔叔家中進行慰問。對叔叔說,這是公務,我不得不依規(guī)行事,萬望見諒。人們于此可見劉源處事公私分明,持正不阿也。

劉源在協(xié)領署主持公務,做到恤孤潤寡,懲治強橫,教養(yǎng)兼施,恩威并濟,在旗境有青天之美稱。

每逢旗兵操練之時,他神態(tài)威嚴,有不可犯之色。士卒稍有步伐不齊整,他就呵責指正!對所持器械要求務必鮮明,行伍務必達到整齊嚴肅方可。兩旗人無不敬畏懼憚之。

劉源除了治軍有方,他對滿漢文字也甚為熟悉,并精通公文案牘。歷任將軍、都統(tǒng)皆十分倚重他,讓他執(zhí)掌大印,代言起草奏章。劉源處理公務頗有主見,二十余年都打理得條理整然,從無錯亂。后因與將軍福昌意見不合,不容于將軍,遂托病不出,退出官場。卸職后,他閉門家居,教訓子弟之外,醉心詩酒琴棋,如是者十有余年始卒。

劉源過身數(shù)月后,某夜本街看守柵欄之旗兵,忽見遠處一紅絲燈籠引導著一官員走來,只見燈籠上大書“增城縣城隍”五個大字。及近一看,那官員竟是才逝去不久的劉源老爺。只見他緩緩走進了舊居劉公館去。次日,這守柵旗兵逢人便說,劉公成神當了增城城隍了!。此事一傳十,十傳百,劉源老爺當了增城縣城隍便成了旗下街的一則奇聞。以劉源的為人,平生清廉正直,實在亦是夠格當神的!不知增城現(xiàn)在還有沒有城隍廟,如有,還真想去給劉城隍這位旗下老鄉(xiāng)上炷香呢。

旗下佬當城隍 || 朱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