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越秀區(qū)沿江路,一座被人們稱為“大鐘樓”的廣州大鐘樓廣州海關業(yè)務大樓巍然矗立在珠江河畔,這是廣東最古老的海關標志性建筑—-廣州海關大鐘樓。這座5層高的古羅馬式建筑,見證了廣東口岸從興盛———衰落———重振雄風的歷程。
大鐘樓它的奠基開建,是1914年時候的事情了。當年設計它的人叫戴衛(wèi)德·迪克,是位英國建筑師。在建筑風格上,大鐘樓仿照西方新古典建筑而建。所謂的新古典主義風格是文藝復興運動在建筑上的體現(xiàn),提倡建筑復興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建筑藝術裝飾,整個建筑顯得規(guī)整、雄偉、穩(wěn)重,多用古希臘羅馬時期的柱子。故此,大鐘樓是鋼筋水泥結構并以大塊麻石做基礎,主要的建筑材料全部由英國進口,因為結構非常之堅固,有人傳說它可以抵受500磅炸藥的爆炸威力。
在這座鐘樓以前,原址是有舊的粵海關樓的。不過那建于1860年的舊樓,只有兩層高,比較簡陋,而且只是過了短短12年,白蟻蛀蝕的情況就相當嚴重,必須要被改建。然而,改建后的粵海關樓仍是命途多舛,1899年、1912年分別遭遇了一次大火,被摧殘得不拆不行了。所以,才有了后來大鐘樓的出現(xiàn)。
大鐘樓比起從前的木樓,是穩(wěn)固得多了,將近100多年還是屹立不到。然而,大鐘樓的大鐘,命運卻仍舊坎坷。原來大鐘樓的頂層是鐘樓,鐘樓有兩層,上層為機房,下層為鐘房。大鐘樓頂部的整個鐘樓高達13米,指示時間的鐘盤共有四面,四面各砌塔司桿雙柱。大鐘是英國貨,安裝到鐘樓的時候,它算是最新款,因為是剛過去的那年———1915年才出品的。最有特色的就是它的鐘聲了,是由5個音色不同的銅鐘敲打串連而成的。5個銅吊鐘,兩大三小,機械運轉敲打響5個銅鐘,就會發(fā)出高低錯落的鐘聲。原本的報時音樂,是那首國際流行的樂曲,也就是英國議會大樓報時大鐘的報時樂曲。那時商船以鐘聲作為報關和課稅的計時標準,江上的疍家以此來安排作息。有種有趣的說法,昔日大鐘樓的報時鐘聲可以一直傳到河南的南石頭,距離之遠,也是夠本事的了。
令人痛心的是,大鐘樓抵得住日寇侵華的戰(zhàn)火,卻抵不住“文化大革命”的摧殘。原裝的鐘面被暴徒打爛了,鐘面被改頭換面了,諷刺的是連羅馬字的刻度都犯了“忌”。最后音樂改了,改了還不行,說是氣氛不對,索性不讓鳴。直到1978年,中國鐘廠的技術人員由上海來到廣州,著手復原大鐘,外貌基本恢復到從前的樣子,能響回從前的那支音樂了!到了二十世紀80年代后期,因周邊居民反映受鐘聲滋擾,一度停止鐘聲和音樂報時至今近20年。
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