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國時期,廣州發(fā)生過不少災害。其中造成嚴重性命、財產(chǎn)損失的特大災害主要有如下幾次:

?

01

乙卯水災

慘痛記憶:民國時期廣州的重大災害 || 馮沛祖

 

?

? ? 廣州市地處亞熱帶,位于珠江三角洲北緣,瀕臨南海,珠江穿市而過。西北緊靠流溪河,北臨北江,備受三江洪水威脅。加上雨量充沛,暴雨集中,且受每日潮汐影響,故洪水、暴雨、大潮均易成災。

? ? 廣州的洪水主要來自北江,每遇清遠石角圍潰決,洪水即奪流溪河道,自北往南直沖廣州。近百年來,最大的一次洪災,發(fā)生在民國四年(1915),當年是乙卯年,故史稱“乙卯水災”、“乙卯年水災”,或“乙卯年大水災”。這也是自東漢永初元年(107)至20世紀30年代,有史料記載的廣東全省發(fā)生過的洪水災害2802年次中,最嚴重的一次。

1915年7月12~15日,連降暴雨,尤以粵北山區(qū)和西江四會、廣寧、懷集以及廣西梧州等地為大。東、西、北三江水同時暴漲。

北江與西江在三水河口“兩水爭道”,加上海潮頂托,北江洪流被逼停留。水位驟升,兩岸堤防幾乎全部潰決。

北江大堤之永豐圍、石角圍決口,洪水經(jīng)三水縣蘆苞、南??h官窯、大坦沙南注廣州。同時小北江經(jīng)白坭河過石門,注入廣州荔枝灣。其他小支流從廣州北郊的石井、槎頭,流入增步河。

廣州市區(qū)三面受洪水侵襲,南面又受大潮頂托,水位迅速上漲。

慘痛記憶:民國時期廣州的重大災害 || 馮沛祖
慘痛記憶:民國時期廣州的重大災害 || 馮沛祖

慘痛記憶:民國時期廣州的重大災害 || 馮沛祖

長堤水浸

 

?

7月13日市區(qū)開始受淹,下西關(今多寶街、逢源街、寶華街等地),當時屬市郊的泮塘、恩洲、荷溪、澳口,以及長堤、河南、芳村等地悉成澤國。其時洪水深者丈余,淺者也有三四尺,河南觀音廟及河北西村,水過瓦面。

長堤先施公司洪水浸至胸口以上。

泮塘、龍導尾等處,民居崩塌過半,災民只得躲避于樹上,小孩亦以繩系于樹上。

十三行九如茶樓,有男女60余人在二樓避水,該樓倒塌,無一幸免。

小北門外,浮尸千余。東山地區(qū)北橫街錢路頭的老人院和盲殘人收容所淹死200多人。其他地方隨水漂流的不計其數(shù)。

很不幸,水患未已,又起火災。

有十三行商民避水居樓上,炊膳失火,波及四鄰。因洪水阻隔,無法施救。大火燃燒近30小時,受災街道25條,焚毀商店、住戶2000余間。火災后挖出尸體上千具。另有記載是,這場火災焚毀街道25條,毀屋2800余間,死亡萬余人(救火殉難者逾千)。對當年廣州人來說,“乙卯年大水災”改稱“乙卯年大水大火災”可能更為貼切。

據(jù)不完全統(tǒng)計,廣州地區(qū)在此次水災、火災期間共死傷萬余人(僅十三行路火災死尸即達1500多具),財產(chǎn)損失200多萬銀元。珠江三角洲約有600多萬畝農(nóng)田及村鎮(zhèn)被水淹,災區(qū)擴展至三水、清遠等縣。數(shù)天后天氣放晴,7月16日,洪水開始退卻,長達1周的水患漸告消失。但隨后又疫癥流行。

災情發(fā)生后,政府派出水陸軍警拯救災民,先后救出7000多人,分別安置于各宮觀、廟宇及臨時搭蓋的棚中,并施粥贈醫(yī)。

粵督龍濟光自捐大米20萬斤備賑,并與巡按使李國鈞呈報總統(tǒng)袁世凱:“廣東水災重大,沖決圍基,淹斃人畜,要求準撥庫幣,藉資救濟?!?9日,北平政府命令內(nèi)政部撥銀洋5萬元(一說10萬元),趕辦急賑;并派譚學衡為督辦,設督辦廣東治河事宜處;不久又成立省港澳紳商合辦救災總公所。

?

慘痛記憶:民國時期廣州的重大災害 || 馮沛祖慘痛記憶:民國時期廣州的重大災害 || 馮沛祖 

慘痛記憶:民國時期廣州的重大災害 || 馮沛祖

如意坊

?

廣東省財政廳撥款2萬元急賑;市內(nèi)救災公所撥大米50包散賑災民?;浂竭€急電駐外中國領事館,呼吁華僑及港澳各界人士捐贈以助災民度過難關。

港英當局及港商共捐款20萬元、賑米2000包,由香港華商總會會同東華醫(yī)院派員返廣州,設立急賑總機關。南洋、日、美等地華僑及國內(nèi)各省督軍、省長共捐款15萬元。

廣州總商會及四廟等九大善堂辦理救濟、施粥、贈醫(yī)等具體事務。

此次洪災最高水位108.48米。建國后,據(jù)珠江水利委員會驗算,此次西、北江洪峰流量相當于二百年一遇。

民國時期發(fā)生在今越秀地區(qū)的另兩次特大水患,一在1932年7月,一在1947年6月。

?

02

洪災·瘧疾·天花

慘痛記憶:民國時期廣州的重大災害 || 馮沛祖

?

廣州地處熱帶季風區(qū),近南海,夏秋多臺風暴雨。每年5~7月間低壓槽移至華南上空時,暴雨常傾盆而下,釀成水患,尤以集白云山、越秀山11條坑水的東濠為最。

東濠寬窄不一。下游河床淤淺,泄水不暢,使上游壅水,小北一帶易遭水災。近百年來,東濠曾發(fā)生過多次水患,而以民國二十一年(1932)7月29日的水患最為嚴重。

1932年7月21日,狂風暴雨就已降臨廣州,當日全市水淹,塌屋多處,溺斃與被壓死者千余人。

7月29日,暴雨尤猛,勢若傾盆,雨量達199.3毫米。

白云山山洪暴發(fā),又遇大潮頂托,一時間,天昏地暗,雨水、山洪、潮水齊至。

東濠上游,彎曲狹窄,下游又多被船艇、杉排堵塞,洪水排泄不及,水位壅高,小北一帶首當其沖,即成澤國。東山地區(qū)多處屋塌人亡。

城內(nèi)六脈渠由于淤塞多時,無法宣泄,致城內(nèi)水深盈尺;特別是東門、北門一帶,街道受淹,一片汪洋。其中造幣廠(今省黨校處)前惠老院的老婦被困,政府和慈善團體派車雇艇奔赴搶救,計救出災民達千人,安置在善堂、學校等地。

惠老院98名老婦被洪水溺斃,由方便醫(yī)院殮葬。

災情之重,為百年所罕見。

7月30日晨,廣州全市再度被淹,房屋倒塌數(shù)十間,死傷百余人,無家可歸者甚眾。

災后市政府擬定救濟辦法:由社會局發(fā)給災民補助費每人5元,共發(fā)1157人;倒塌鋪屋者,免征警捐、租捐;房屋復建免收建筑附加費并貸款資助;暫宿平民宮、平民宿舍的災民,兩個月內(nèi)不收費;清濠、挖渠、浚道、整治六脈渠,以防后患。

1933年秋,廣州又遭水患。

國民政府乃疏竣整治東濠。并建越秀橋,立《整理東濠下游碑記》碑紀其事。

慘痛記憶:民國時期廣州的重大災害 || 馮沛祖
慘痛記憶:民國時期廣州的重大災害 || 馮沛祖

整理東濠下游碑記

?

另一場大洪災在1947年6月。

當月,全省江河水位增高,大洪水使石角圍潰決多處,廣州及鄰近各縣普遍受災。受淹民田140.5萬畝,受災人口86萬多人,毀壞房屋1.24萬間,堤圍決口3704處,災害程度僅次于乙卯年。廣州西關、黃沙一帶受浸,近郊農(nóng)田被淹,泮塘、南岸、芳村一片汪洋,計全市受災耕地8.2萬畝,損壞房屋390間,受災人口4.45萬人。

省、市當局成立“廣東全省水災急賑委員會”,配撥賑米2.64萬公斤、賑谷500公斤、麥片34.87公斤、藥品11種、秋耕稻種代金2433萬余元。行政院撥急賑款3億元。急賑委員會還向社會募捐,慈善團體組織“廣東省善團籌賑水災辦事處”辦理籌賑。各界人士舉行義診、義展、義演、義賣,籌集到約20億元。此外,配給廣州各鄉(xiāng)水災夏耕農(nóng)貸款6.16億元。

很不幸的是,1947年的廣州還流行瘧疾和天花。

一個統(tǒng)計是,全年瘧疾發(fā)病5520例,死亡82例。另一統(tǒng)計是,發(fā)病8589例,占傳染病總數(shù)10114例的85%。

是年天花流行。患者384人,病死178人,病死率43.57%(見《廣州市志·衛(wèi)生志》)?!对叫銋^(qū)志》的記載是:3月,廣州市患天花81人,死亡27人。

?

03

旱災·饑荒·霍亂

慘痛記憶:民國時期廣州的重大災害 || 馮沛祖

?

民國三十二年(1943)春,廣東大旱,全省受災耕地80%,引發(fā)大饑荒。偽廣東省政府發(fā)布《修正救濟民糧發(fā)放辦法》,規(guī)定用途與分配比例為:平糶占50%,施粥占20%,收養(yǎng)難童占15%,其他救濟占15%,并規(guī)定平糶米價低于行價二成。據(jù)記載,全省餓死300萬人。當年大批災民涌入廣州,四牌樓一帶餓死、病死者甚多。處處餓殍。

另一次大旱災在抗戰(zhàn)勝利后。民國三十五年(1946)4月至5月,廣州大旱,春耕缺水,造成青黃不接,米價暴漲,市內(nèi)發(fā)生饑民搶米事件。餓死者眾,僅4月收掩餓殍800多具,5月高達1562具。又據(jù)有關部門估計,當時市內(nèi)吃野菜、米糠、甚至以死貓、死鼠充饑者達5萬人以上。

很不幸,當時又流行霍亂。3月,廣州發(fā)生霍亂232宗。4月份繼續(xù)流行,第一周就發(fā)生164宗。僅4月9日,一天內(nèi)發(fā)生96宗。最后統(tǒng)計,這場霍亂,發(fā)病3743人,病死1195人,病死率高達32%。搶埋隊一天埋尸30具。

慘痛記憶:民國時期廣州的重大災害 || 馮沛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