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第一天,很早醒了,吃過早餐,拿著相機,漫無目的在居所附近走著,不知不覺就來到了龍導尾。
龍導尾地名來源五代十國時期割據(jù)嶺南的南漢皇帝劉巖,他登基后下令在現(xiàn)寶崗大道筑起“南郊壇”以祭祀天地,壇前修起一條仿長安含元殿升殿甬道的皇帝專用通道,名為龍尾道。不久宋朝統(tǒng)一中國,所有寶殿都被焚毀,但在龍尾道遺址形成的村落仍叫龍尾道。清初時有人訛寫為龍尾導,到了清未又誤稱為龍導尾,曾在甲午海戰(zhàn)中壯烈殉國的北洋艦隊致遠艦管帶鄧世昌的祖居亦在此地。
龍導尾在清末時仍是屬番禺縣的一個鄉(xiāng),面值很大,差不多有兩平方公里,清末秀才何惠群為龍導尾寫過一首膾炙人口的粵曲小調(diào)《嘆五更》:“三更才過月生西,記得與君買舟同過漱珠橋。君抱琵琶儂唱小調(diào),或郎度曲,我吹簫。兩家誓死同歡笑,又話誰個忘恩負義天地不饒。近日我郎心變了,萬種愁懷恨未消……五更月影照墻東,倚遍欄桿十二重。……離情別恨難入夢,海幢聲接海珠鐘。睡醒懶梳愁有五種,忽見一輪紅日上簾櫳?!?/span>可見舊時的龍導尾乃一態(tài)嶺南水鄉(xiāng)的模樣,遍布小橋流水人家。
?
?
不過,隨著城市規(guī)劃的改變,在現(xiàn)在的廣州地圖上,已經(jīng)幾乎找不到龍導尾這個地名了,但問問同福中路、寶崗路、南田路附近的舊街坊,大家還是能把你引到龍導尾市場——盡管附近的高樓拔地而起,這個地方仿佛就被遺忘了一般,獨享著難得的寧靜,就像定格了在了幾十年前一樣。唯一能讓人偶然醒覺今夕是何年的,是路邊停著的共享單車和窗臺傳出的流行音樂。


住在外面的人們希望保護舊街風情,住在里面的人們卻盼著拆遷換新房?;蛟S在未來某一天,龍導尾變成一個徒有軀殼的旅游景點,又或是變成一片高樓林立的石屎森林,何去何從我們亦無從知曉……
無論多么感慨和不舍,滄海桑田,世事變改,就如一股洪流,我們只能望之興嘆卻不能阻擋。所幸,我們還有手中的相機,能夠記錄這一切,定格回憶,留給后人,或者這就是攝影的意義……
(點擊【閱讀原文】可得到我推薦的廣府時節(jié)臺歷)
評論